《地心引力》观后感12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心引力》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心引力》观后感1《地心引力》由阿方索·卡隆执导,乔治·克鲁尼和桑德拉·布洛克主演。
剧情方面影片讲述了一个在探索者号航天飞机上的男宇航员和一个女宇航员,在出舱进行哈勃望远镜维修时,遭遇太空碎片袭击导致飞船发生严重事故后在太空中发生的故事。
在事故中,由于其他同事全部丧生,他们将面对的是残酷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内心中无限的孤独和恐惧。
整体感觉桑德拉.布洛克演技很好,比较可惜的是乔治.克鲁尼戏份太少了。
乔治.克鲁尼主要戏份,是在同伴因为含氧量狂降的时候不断和她聊天吸引她的注意力,在瑞安桑(德拉·布洛克饰演)打算放弃的时候出现在她的梦里,给她生的希望。
不过在电影中这段刚看时,以为穿越了,后来电影才交代这是在梦中。
影片的后半段,经过各种艰辛,瑞安登上了中国神舟飞船,其实中国的飞船没那么先进,你懂的,不过这片也只能这么拍拍。
这也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因为有一部分太空中的设备,人类已经具备了。
没有外星人,星际空间的大战,也没有反乌托邦情节的设置,只有一个男人和女人在最不利的环境下,应对所面临的问题,构成了影片情节十分紧凑的90分钟。
另外片中以一种壮观无比的方式描绘了外太空,确实太空中的景色,很多是地面上的人所看不到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富豪,花很贵的钱,然后又冒着生命危险,愿意去太空走一趟的原因,站点高,看的远,总是有一定的道理。
相对于叙事的简洁,该片的视觉呈现却非常复杂。与不少经典的科幻之作一样,《地心引力》在讲述单一事件的同时隐藏着博大的人类命题。
电影其实也在表达的是关于“重生”的两重意义,一个是困境的重生,宇航员在困境中要与己抵抗,如果输给自己,就会选择放弃和死亡,但最终掌握命运的还是自己;另一个是死后的重生,一方面Matt(乔治·克鲁尼饰演)看似牺牲了,但实际上在关键时刻唤醒了濒死的瑞安,在瑞安的心中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我们正在不断努力开拓太空,火星我们也准备开始考察了,有万能的地心引力,一切皆有可能!
《地心引力》观后感220xx年11月19日上映的美国科幻大片《地心引力》,讲述的是一男一女两名美国宇航员在美国太空站出舱维修望远镜时,在遭遇爆炸卫星碎片的重挫的险情后,飘浮在茫茫太空,在毫无外界援助的重重险境中设法返回地球的故事。
影片中男宇航员Matt舍己为人、自我牺牲,开动航天飞机服牵引女主角Ryan,让她登上了俄罗斯一个废弃的空间站,再设法到达中国的空间站,借助神舟飞船成功返回地球,而断开缆绳,让自己却消失在茫茫太空,把生的希望留给Ryan,把死的悲壮留给自己。
影片展示了普通人在地球看不到的种种神奇美景:在外太空领略地球日出的美景,雄壮,神奇,迷人,从外太空俯视地球的夜晚,光怪陆离,绚丽多彩。蔚蓝纯洁的太空美得让人窒息,回旋凝固的乳白色的云团,崇山峻岭也变得渺小,江河湖海变得宁静,光亮与黑暗共存的图景令人匪夷所思。外太空的景色多么美好!
影片中一些不为人在意的声音被赋予了生命的光彩:当Ryan在俄飞船中绝望地呼救搜索信号时,搜索到地球某处琐碎嘈杂的家庭生活的声音,其中还听到有婴儿的声音,狗的吠叫,Ryan甚至还和狗狗一样学着样子叫了好几声,这一切看似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声音让Ryan重新振作,但宇航在外太空的死寂,加上飞船没有燃料,Ryan绝望到要关氧气自杀,临死前的梦境反而提醒了Ryan如何险中求生,正确驾驶飞船飞向天宫。
Ryan此行,有多少险情,可谓步步惊心,险境重重:修复望远镜时,空间站被卫星碎片击得粉碎;Matt接着她接近俄罗斯空间站时,因Matt的航天飞机服燃料用尽,差点错过空间站;快进入到俄空间站时,宇航服内氧气消耗殆尽,又差点丢命;进入到俄空间站又几乎被站内大火吞噬;驾驶俄飞船想要飞抵天宫又被降落伞缠住;出舱拆卸降落伞时又遭遇碎片袭击;想要飞近中国天宫空间站时,俄飞船又燃料耗尽,只能任其飘荡;逆向思维,成功开动飞船靠近天宫时又几乎错失良机;搭神舟飞船返回地球时又因坠落在水域,几乎溺水身亡,凭借惊人的毅力奋力爬出舱外、潜泳出水面,Ryan总算真正回家了。
然而强大的地球引力让她步履维艰,但得以重生后的Ryan每一步都走得沉重而有力,因为,那是生命的脚步。
《地心引力》观后感3对电影《地心引力》,在一片赞声之余,批评最多的就是说它故事太简单。的确,如果你想从它里面看到以往太空片常有的“战事”,那你会失望。但是,如果你把它当成一次天地直播去看呢?
既然大家一致认为该片的特效堪称“神作”,那就说明它营造出了极其逼真的太空环境。既然大家喜欢它的逼真,那又何必强求它有一个复杂的故事呢?毕竟,这类片如果有复杂的故事那也一定是虚构出来的啊。
在导弹击毁卫星所引发的太空灾难中,宇航员们展开自救,最终有一人成功回到地球。与以往的太空片不同,它看似简单的故事从原因到结果都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而绝非那些纯粹的科幻故事可比。所以,它的重点本来就不在故事,而在打造出一次以假乱真的天地直播,让观众仿佛从地球上看一次太空灾难的全过程。就这个意义来说,它已经成功了。
它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其近乎无形的特效,还得益于其拍摄手法。从开场那个将近20分钟的长镜头,到片中多次出现的女主角瑞恩的主观镜头,这些手法都大大加强了影片的逼真感。远到深不可测的太空,近到伸手可及的螺丝钉,镜头那个眼睛似乎已经和观众的眼睛合为一体。90分钟的电影如同90分钟的“现场直播”,这种感觉恐怕不是什么复杂故事能够赋予的吧?
其实,该片的故事也并非真的那么简单。以往的太空片都是人与外界斗,这次是人与自己斗。都说战胜自己是最困难的那么在灾难面前决不放弃,这难道不是最有价值的故事吗?瑞恩几次濒临绝境,几次准备放弃,但在同事的鼓励下(甚至是冥冥之中的鼓励),在地球声音的激励下,一次次战胜了自己,最终得以生还。这样的故事谁能说对现实和未来毫无意义呢?
对中国观众来说,瑞恩借助天宫空间站上的`神舟飞船返回地球,这种设计不仅有趣,更显真实——尽管是未来的真实。如果未来真有这么一次天地直播,那么中国就是少不得的重要角色。这不是预言,而是正在路上的事实。
《地心引力》观后感4带着被感冒病毒侵蚀的躯体,今天跑到隔壁香村欣赏了这部关注了好一阵的《引力边缘》(Gravity)。看完之后一个字——值,哪怕是一边眼泪鼻水流得稀里哗啦看完的,仍然不能妨碍被它那恢宏逼 ……此处隐藏3555个字……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在走出电影院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就仿佛和女主人公瑞恩一起经历了一场生死奇遇。当人所处一个寂寞、黑暗的空间里,会有着怎样的绝望和恐怖?这部影片给了我们答案。瑞恩作为宇航专家,无疑是成功的,但她的私生活却令人惋惜--单身母亲,女儿四岁时就不幸摔死,自己一直陷入悲伤中走不出来。这次瑞恩在太空中遇到的事故,对她来说也是让她走出低谷的契机。当她因为没有实际操作过飞行器想要寻死时,幻想中的马特给了她答案“你是想回到地球还是在这里等死?”于是,瑞恩振作起来,鼓起勇气对照着手册进行操作。当她自言自语地说让马特转告女儿她为女儿感到骄傲时,我们知道瑞恩已经走出了阴影。回家后,她一定可以不再闷头开车,去欣赏周围的美景了。
当瑞恩坐上中国制造的飞行器,冲进大气层,忍耐着高热时叫到“不管怎样,这都是一次奇妙的旅行”时,我不禁热泪盈眶。是啊,只有真正迈出了步伐,才能有成功的可能。如果我们只是缩在黑暗的角落里自生自灭,那等待我们的只有死亡。即使我们去争取了没有成功,我们也可以享受到过程的美好。
在影片结尾,看到瑞恩因为不适应重力踉跄着爬起,最后终于站立在大地之上时,我感动地笑了,眼泪划过了脸颊。瑞恩已经重生了!我知道,我也会找到生活的力量,面对困难,学会不再退缩。
《地心引力》观后感10对于科幻片,我们不能以剧情片的故事发展来要求它,毕竟兼顾剧情与视效不是哪位导演都能做到的,同时也不是所有观众都能在一个多小时内能完全消化剧情和欣赏视效,适当得削弱剧情,得以让观众留下更多的脑细胞来欣赏视效,才是一部合格的科幻片,而《地心引力》做的非常出色。
当年我的眼睛还很明亮,当年我还很有想象力,那年我还有梦想,躺在竹床上仰望星河,对于那漆黑而又神秘的空间充满好奇,然后一遍一遍做着太空梦,可惜所有的梦都在稍微长大一些幻灭了,此生,这些梦应该只能是梦了。感谢卡隆,圆了我的太空梦。那么真实的场景,蔚蓝色的星球近在眼前,日出日落,梦幻的极光,仿佛真的置身那个空间,那瞬间,我不是我,不是坐在电影院红色的座位上观看电影,而是置身太空,身着宇航服,梦中的那个我。
微博上很多同学吐槽,说上当受骗了,只有两个演员,神神叨叨地不知所云。我倒是无力吐槽他们了,难道要在太空上整出一部《红楼梦》构筑一座大观园嘛,在拉上此玉彼玉我们一起来欢快得谈恋爱么,让你的眼泪浇灌我然后我为你痴为你颠么,这是一个孤独的故事,在那个孤独的空间,感受的应该是瑞恩的一呼一吸,感受的是在碎片阵里的惊险。没有体会过孤独,没有感受过寂寞的人,怎么能耐得住一分一秒的寂静。
关于演员的表演,乔治·克鲁尼的时间太短,而且全程隔着玻璃罩,我当时是想盯着他眼神,可惜我英文水平差,还得兼顾字幕,所以没什么感觉。桑德拉·布洛克的表演非常棒,眼神,呼吸,甚至每一丝肌肉的颤动都那么真实,流露出的惊慌、绝望也能让人感同身受,但我着实不喜欢她自杀的那段,可能编剧是为了体现她也有人性的弱点,但我觉得,这不是浪费了大帅哥的牺牲么......总的来说桑德拉的表演非常非常好,毕竟在80%只有她一个人的镜头里,她的表演没有把我踢回地球。
有些只能是梦,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喜欢脚能踩在地上,抬头能看见太阳,然后我想说,有重力的感觉真特么爽。
《地心引力》观后感11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从事育婴工作已有四年了,回顾四年里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我有喜,有悲,有累也有汗,但更多的是欢乐。这份欢乐是孩子们给我的,我爱孩子们,孩子们也爱我,因为有爱而满心欢喜,因为有爱使我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灵,虽然有时也会因为孩子的调皮而埋怨,因为它们的不听话而失态,因为工作忙碌而很累,但是每当看到孩子天真的笑脸时,我又很快乐,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了。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我会怎样?”“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样?”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我想,只要我们用自己的心认真地去对待每一个孩子,我们带的孩子将是最棒的孩子。
在工作中,我一如既往的严格要求自己,不溺爱孩子,也不冷淡或歧视孩子。其次要为人师表,注重身教,重于言教,虽然有的孩子很小,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孩子总是把老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作为育婴师,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整齐的仪容去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人。
由于我刚开始带的孩子都是一岁到一岁半之间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也较差,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差,很爱哭,那么我的重点就放在稳定幼儿情绪、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方面,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培养,孩子们可以能够独立进餐、会正确使用自己的毛巾、杯子、学会了刷牙、养成了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等等。
在空余时间,我阅读一些自己订制的育婴杂志,去图书馆翻阅一些有关育婴资料,去书城购买各类书籍和音像资料进行观看学习,我相信我会做的更好地。
作为新世纪、新时期的育婴师,我还要继续学习、拓展视野、更新观念、这样才能跟得上新时代的步伐,尊重幼儿,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之窗,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争取做一个更加优秀的育婴师。
《地心引力》观后感12期末检测结束以后,为了缓解我们紧张的情绪,学校组织我们初一和初二级部集体观看了影片《地心引力》。
男生,也许会因为这部电影的特效和神秘莫测的太空,以及主人公惊险刺激的经历。但是,作为一名女生,我更侧重于这部电影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一种感情。
关于牺牲,关于信念,关于母爱,关于友谊……这部电影所带给我的震撼绝不只有荧幕上的神奇太空,更是这些感情,让一部科幻电影充满了人性色彩。正是这些感情,让我人不看下去。
其实我没有男生那样对科幻电影十分痴迷,更谈不上喜欢,但是,是什么让我看下去了呢?
当电影里面的斯通博士讲述着自己女儿死去的事时,我的眼泪并未掉落;但是当她即将入睡,诉说着即将去见女儿时,我的眼眶却湿润了。这是怎样的绝望啊,当人们面对死亡时,首先想到的是否是自己的至亲。斯通博士的压抑,她面对着女儿的离去却并不能挽回什么,这是否是一种无奈?面对死亡的无奈?
我觉得电影中的克沃斯基令人痛恨,他虽是为了同伴的生存而选择牺牲,但是对于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让她再次放手时多么的残忍?她未能有机会救自己的女儿,却在拥有救同伴的机会是被迫放手,这种痛苦谁能想到?我承认,克沃斯基是理智的,在死亡面前,能活下去就是最主要的。但是,我宁可选择毫无可能的救他,也绝不会放弃他!亲手放任同伴死去,这对谁都是一种残忍,尽管最后女主人公成功活了下来,她对生命的渴望令人动容,但是我始终相信,同伴的死去,对她来说永远是一个隐痛。
影片的最后,女主人公爬上沙滩,面对的是生和希望,令我再次动容,这是人们对生命的渴望,是新的希望!
总之,这是一部男生女生都十分适合的电影,要想了解更多,不妨去搜寻这部电影看看,相信你会陶醉于它的神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