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麻雀》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麻雀》教学反思1《被赶出家门的小麻雀》是一篇童话,写的是麻雀爸爸妈妈的5个孩子都长大了,父母决定让他们去独立生活,可其中一个孩子不愿意离开家,硬是被爸爸赶出了家门,几个月后,被赶出家门的小麻雀回家看望父母。对于同一件事情——独立生活,文中的三个"人物——小麻雀、麻雀妈妈、麻雀爸爸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心态,然而就在这不同的心态变化中,最终三个人物达成了共同看法:应该勇敢的面对生活的中的重重困难,使自己学会独立生活。反思这节课,有成功之处,同时又存在着许多不足。《小麻雀》教学反思"雀时,我同样传授给了学生汉字中的避让规律,由点及面,那么学生在课上不仅仅能写好几个字,还能写好几类字,写字水平也会提高,从而更加感受到祖国汉字之美。学生在书写"麻雀两个字后,我让学生对照田字格中的范字互相评价,这样给了学生一个评价方法,评价依据,学生也有了评价的方向,但评价后没有得到同学肯定或写的不太好的,我没有指导他们改正,这点做的不实,今后我应注意,把每一点都落到实处。
二、生词
这节课在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方面,我采用了借助图片,结合生活实际,亲身体验等方式,在指导理解"娇生惯养一词时,我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孩子是娇生惯养的孩子,学生回答"不听家长话的,"和家长顶嘴的,"什么活都不干的等等,从他们的回答中能看出他们已经理解了娇生惯养这个词。在指导理解商量时,通过和同桌商量朗读语气,学生很轻松的也理解了这个词。这样多种方法理解词义,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以词解词的枯燥无趣,又便于学生的学习理解,今后在课堂中,我要根据词的特点采用不同、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提高解词的实效性。
三、抓住情感线理解课文
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了这条情感线索:小麻雀心情是从伤心、舍不得的离开,到后来的欢快得回来见父母。麻雀爸爸妈妈的心情从开始的心软、坚定,到后来的高兴的迎接孩子的归来。围绕着这个线索通过朗读,比较,想象、并结合板书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感受到小麻雀离家的伤心和回家的喜悦后,我将小麻雀前后两句话对比出现,并配以音乐,此时学生与小麻雀同喜同悲,使课堂达到高潮。这个环节既是小麻雀情感的浓缩,又是对全文的回顾,一举两得,效果不错。
四、开发课文中的想象点
这节课中我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在课堂中,既要关注个体,又要关注全体。但不能为了照顾个别而忽略全体。我在课堂中为了等一个没读完书的孩子而耽误了大家的时间,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处理好个别与全体的关系,争取做到既关注了个体,又照顾了全体。
课堂评价不到位。课堂评价应体现激励性和导向性。在引导学生读小麻雀哭着说的那句话时,学生没读出语气,我又叫了下一名同学,结果也不理想,这是因为学生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读。这时应该发挥评价的作用,给学生一个导向,如果这时我说:"我觉得你伤心的语气没读出来,你能读得更伤心吗?学生就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自己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效果就会好。
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不到位。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个别学生说话不完整,我没有及时纠正,写字时,个别学生的坐姿不正确,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重复前面同学说的话,没有倾听同学的发言,缺乏倾听的良好习惯等。
通过这次做课,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水平,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麻雀》教学反思2一、教学常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听懂不同的音乐口令,如上行音阶起立,下行音阶坐下等等。学生基本能做到听到音乐就坐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发声练习的时候,我邀请同学们搭趁音乐的小列车,用LU来演唱,但是提要求的时候不够明确,导致一些同学在演唱时没能按照要求来唱。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把每一个要求落实到位,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明白做什么和怎么做。
二、教学效果。整节课下来,基本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内容,学生能完整演唱《小麻雀》并通过动作感受小麻雀生动的形象。但是在教唱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第三句歌词“见了小朋友”,部分同学没能把三拍唱足,还有休止符的停顿等细节的处理,仍需改进。
三、教学设计。本节课的环节设计比较适合二年级的学生,熟悉旋律到选择列车、动作模仿到歌曲学唱,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是疏忽了课堂中的机动环节,完成教学内容后,还有余多的时间,只能用来表演唱和比赛,不免有些浪费。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会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利用时间,以便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
四、教学评价。这是我比较薄弱的环节,当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时,我没有及时地给予正面的评价,没有及时的鼓励学生,建立起学习的积极性。感谢各位老师对我提出的建议,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必须注意和改进的地方,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富有童趣的夸奖和积极正面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这是我第一次进行随堂上课,不免显得有些紧张,课堂中时常出现忘词的情况,究其原因是自己对教材的生疏和教学经验的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要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还要多向其他老师学习,取长补短,争取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麻雀》教学反思3《麻雀》是著名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记叙文,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炼、优美的语言文字,讲述了一只伟大的麻雀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与“庞大”的猎狗对阵的故事,读后让人为之动容。
这是一个发生在动物身上的震撼人心的故事,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意蕴丰富,耐人回味。在讲授本课时,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加深入理解课文,我制定了两个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2、懂得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我设计了三步来完成本课教学。
一、细读文章,体会情感
“朗读”是理解课文重要的一步,为了让学生更深的理解课文,在朗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读,齐读来认知生字和熟悉课文,在读熟课文后,我就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也许你们会说:这篇课文并没有角色之间的对话,怎么分角色朗读呢?这就是我在教学本课的一个亮点,我先把几个比较优秀和想象力较为丰富的学生分为老麻雀、小麻雀、猎人、猎狗这些文中的“人物”,让这几个学生自由想象当时这些角色在想些什么,又在说些什么。然后再开始“表演”。最后让各小组再自由发挥练习分角色朗读。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深入文中的角色,使学生更能深入的理解课文。朗读、揣摩、 ……此处隐藏10615个字……面对生活的中的重重困难,使自己学会独立生活。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了这条情感线索:小麻雀心情是从伤心、舍不得的离开,到后来的欢快得回来见父母。麻雀爸爸妈妈的心情从开始的心软、坚定,到后来的高兴的迎接孩子的归来。围绕着这个线索通过朗读,比较,想象、并结合板书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品味小麻雀离开家的心情时,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到伤心之处“离开了爸爸妈妈,我会饿死的。”特别是饿死,一个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以重音突出,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不佳思索的回答,这个事实多么可怕呀!对于从没有离开过家的小麻雀是想都不敢想的,然而现在他马上就要面对了,这正是他伤心之处呀!没有过多的分析,只是一读已经超越了千言万语的理解。有一句话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文中的麻雀妈妈又如何忍心面对自己的孩子这样伤心至极呀,我通过教师的范读把麻雀把妈妈那对孩子的那一份不忍,那一份同情,并希望得到麻雀爸爸的认可读给学生听。学生在听中体会,在读中明白。分角色朗读中,学生以不同人物,用不同的口吻朗读,并在这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将自身的感情融合到文章中去,真正体验到以读促理解,以读代替繁重的分析,在读中完成阅读能力的培养,加深了读文章的记忆与理解。
在体会麻雀爸爸的那坚定的心态时,我用了比较的方法,先出示“从小就娇生惯养,什么时候才能独立生活呢?”再出示“从小就娇生惯养,永远也不能独立生活”这两句话。让学生比较两句话有什么相同之处,什么不同之处?哪句话更能体会爸爸的坚定的态度?学生通过比较,明白爸爸的这一问,让人不由得在内心中就肯定了这个看法,让问者和答者在反问中达成共识。从而父亲的那种不容反驳的坚定的心态,从比较中学生体会的淋漓尽致。
《麻雀》教学反思13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才能在劳动中呈现光辉与人性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
伴随着一步步地走进新课程,我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来总结‘新课改’课堂教学的体验。几个月前,我上了一节“自读自悟”教改实验课,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发言,撞击着我的心灵,我透视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体验到他们旺盛的生命活力。这节课,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学,通过自学,课堂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悟所疑讲出来,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语句进行朗读,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在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并发挥他们潜在的智能。
由于这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因此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光彩。许多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老麻雀为什么绝望地尖叫?”、“老麻雀为什么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老麻雀自知斗不过猎狗,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岂不是白白送死吗?”……特别是郑文团同学提出的:既然‘嗅’是‘闻’的意思,文中为什么不用‘闻’,而用‘嗅’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嗅是有目的地闻,带有辨别味道的意思;有的说:嗅多用于动物……真想不到四年级的学生对谴词造句还有这么多的研究,孩子们的问题既尖锐又深刻,发人深省。更令人感动的是我正准备下课时,一个同学突然高举着手说: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没弄明白,后来,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救回巢里?多么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我的心为之一动,灵感随之而来,我笑着对同学说:伟聪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比老师想得周到,至于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送回巢里,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本篇课文续写一篇文章,好吗?课堂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同学们把作文交上来,有的写老麻雀找老鹰大哥帮助,把小麻雀救回巢里;有的写猎狗不死心,趁猎人不注意时又跑回追杀小麻雀,猎人及时赶来,把小麻雀送回巢里?……看了孩子们的作文,使我由衷感到欣喜,孩子们的智慧火花竞相迸射,独特的见解使人叹服,心中涌动着一股说不出的惊喜,身处这样的课堂之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在涌动。
多好的孩子们,老师喜欢和你们一起陶陶然乐于知识的殿堂之中。
《麻雀》教学反思14这是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课文,通过两课时的教学,多数学生基本上能读懂“这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老麻雀对小麻雀的无私的母爱而表现的勇敢无畏,但这不仅仅包含了伟大的母爱,从作者写作的意图来看,还包含了反对衣双制,反对沙皇统治而表现出来的那种在强大敌视面前的无畏和舍己精神,这样的教材背景学生几乎是读不懂。在朗读方面,学生还是能抓住句子中重点字词感受文章所具有的魅力。
在教学《麻雀》一课时,我抓住三个主要问题串起了整篇课文。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不过教学过程中我的提问有点过多,学生自己从读中来品悟的部分较少。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最后的“完成板书,归纳写作顺序”没能完成。还有就是学生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感受不到,应该在新授之前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课文的背景知识。最后还应该加强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更好地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麻雀》教学反思15这篇课文我是分两课时完成的。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生字词,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划分为三个段落,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这节课上下来,总体感觉还可以,比较流畅,环节与环节的过渡我尽量做到不着痕迹,一些过渡语的设计尽量为学生创设进入课文情景的氛围。
我个人的上课风格是比较注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这一节课我把训练的重点放在通过关键字词的理解和感悟进而理解课文,体验老麻雀的品质,进而悟出本文的教学难点:“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是我设的教学目标之一——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在这中间我渗透一些学法指导,如读课文想画面,指导背诵等。
指导课文朗读是我的弱点。我自己的语文基本功还算扎实,语感也强,我自己可以读得很好,但我不知使用什么方法来指导学生,让他们的朗读有质的提升,所以我以前经常使用的是范读。一直以来效果也不错。但这节课我试着在朗读指导做点突破,我重点指导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猎狗和老麻雀的两个句子,并在品读重点语句上做足文章,试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但还是因为指导的方式过于单一,层次没有提高,所以效果不是很明显。到了第五自然段我就没在这方面花工夫,看学生能不能运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第五自然段的朗读。
还有,这节课我可能引导得太多太细。因为我觉得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说是不是太深了一点,有的版本是把它放到四年级下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担心,所以我的引导显得太多太细,整堂课的总体感觉是学生跟着我的脚步踏踏实实地走过来了。
这篇课文这样上下来,还是感觉驾驭不了这篇课文,经典真是太难教了,因为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挖,我心里一直想把它挖的再深一些,但能力有限,只做到这个份儿上,未免有些遗憾,所以真心希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给我在朗读指导教学和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如何做到超越文本等方面指导,谢谢各位老师。
文档为doc格式